如何避免空气预热器的过热现象
如何避免空气预热器的过热现象
避免空气预热器过热需从燃料控制、燃烧优化、设备维护、运行监控四大维度构建防护体系,结合材料升级与智能技术实现主动防御。以下是具体措施及技术要点:
一、燃料品质管控:从源头抑制过热风险
严格入炉煤质检测
限制硫分(St,d≤1.5%)、灰分(Aad≤25%)及碱金属含量(Na₂O+K₂O≤0.5%),减少燃烧产物中SO₃和低熔点灰渣生成。
采用混煤配烧技术,将高硫煤与低硫煤按3:7比例混合,使烟气中SO₃浓度降低40%以上。
燃料预处理
安装煤粉细度在线监测系统,确保R90(90μm筛余量)控制在15%-20%,避免粗颗粒煤粉燃烧延迟导致火焰中心上移。
对高水分褐煤进行干燥处理,将全水分(Mt)从30%降至15%,缩短燃烧时间,减少高温烟气在预热器停留时长。
二、燃烧过程优化:平衡热负荷分布
配风系统精准调控
采用分级燃烧技术:将二次风分为上下两层,下层风量占60%,上层占40%,控制火焰中心高度在炉膛中部(距燃烧器出口3-5m)。
安装氧量闭环控制系统:通过炉膛出口氧量计(设定值3%-5%)实时调整总风量,避免缺氧燃烧导致的不完全燃烧热损失。
燃烧器改造
替换为低NOx旋流燃烧器,其特殊设计的旋流叶片可使煤粉与空气混合时间缩短至0.2s,减少燃烧延迟引发的烟气温度偏差。
在燃烧器出口加装稳燃齿,增强火焰稳定性,防止局部脱火造成烟气回流冲刷预热器。
三、设备结构与材料升级:提升耐温能力
高温段材料强化
管式预热器:高温段采用TP347H不锈钢(耐温650℃)或Inconel 625合金管(耐温1000℃),替代传统碳钢管(耐温450℃)。
回转式预热器:转子中心筒及热端蓄热元件采用搪瓷涂层(导热系数1.2W/(m·K),耐酸腐蚀寿命>5年),降低低温腐蚀风险。
流场优化设计
通过CFD数值模拟优化预热器进出口导流板角度,消除烟气走廊,使流速均匀性提升至90%以上(设计值≥85%)。
在管式预热器管箱内加装螺旋纽带,增强烟气湍流度,换热系数提高20%-30%。
四、智能监控与保护系统:实现实时预警与干预
多参数监测网络
部署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:沿预热器烟气/空气流道铺设光纤,实时监测500个测温点,温度分辨率±1℃,响应时间<1s。
安装红外热像仪:对预热器外壳进行非接触式测温,识别局部热点(温差>50℃时触发报警)。
联锁保护逻辑
设置三级过热保护:
一级预警:当金属壁温≥430℃时,自动投入备用吹灰器并增加吹灰频次。
二级动作:壁温≥450℃时,强制降低锅炉负荷10%,同时启动引风机变频调节增加烟气流量。
三级跳闸:壁温≥480℃或10分钟内温升>20℃时,紧急停炉并开启预热器蒸汽冷却系统。
智能吹灰优化
采用声波-蒸汽联合吹灰系统:
声波吹灰器(频率125Hz)每4小时全覆盖吹扫一次,清除松散积灰。
蒸汽吹灰器(压力3.5MPa)根据压差信号(ΔP≥500Pa)定向启动,清除硬质积灰。
引入机器学习算法:基于历史数据训练吹灰效果预测模型,动态调整吹灰周期(z优间隔为6-8小时)。
五、运行维护策略:延长设备寿命
定期化学清洗
对管式预热器采用EDTA铵盐清洗工艺:配制5%EDTA溶液(pH=9.5),循环清洗48小时,去除金属氧化物垢层(除垢率>95%)。
回转式预热器使用高压水射流清洗:压力15-20MPa,流量50L/s,配合旋转喷头清除蓄热元件间隙积灰。
密封系统维护
每季度检查回转式预热器径向/轴向密封片磨损情况,当间隙>5mm时及时更换,控制漏风率≤5%。
在管式预热器管箱膨胀节处涂抹高温硅胶(耐温500℃),防止烟气短路。
六、典型案例验证
某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应用上述措施后效果:
过热次数:从每年12次降至0次;
排烟温度:稳定在125-135℃(设计值130℃);
预热器效率:从78%提升至85%;
维护成本:年节省吹灰蒸汽费用及备件更换费用约200万元。
结语
避免空气预热器过热需构建“预防-监测-干预-改进”闭环管理体系。通过燃料品质控制、燃烧优化、材料升级、智能监控及精准维护,可将过热风险降低90%以上。随着数字孪生技术在电厂的应用,未来可实现预热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,进一步推动设备运行可靠性迈向新高度。
- 锅炉省煤器可以单独运行,不和大锅盖联合用吗【2025-08-15】
- 铸铁空气预热器:工业节能领域的"热能守护者",综合节能率突破25%【2025-08-14】
- 省煤器有哪些质量指标【2025-07-28】
- 省煤器有哪些品牌和质量比较好呢【2025-07-24】
- 空气预热器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【2025-07-23】
- 安装省煤器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【2025-07-22】
- 省煤器安装过程中需要找专业安装人员吗【2025-07-19】
- 如何避免空气预热器的过热现象【2025-07-18】